搜索
他是“苏州王力宏”,也是新东方文旅讲师,靠讲文化圈粉10万+
分类: 游学攻略
发表日期: 2025-07-21

54

苏州之美,不止于风景,更在风景深处那点“被点透的静气”。有时他轻点一句,心就落定了。“苏州的青砖白瓦深谙留白,那不是空,是给风留的归处 。”这是金冠宏常说的一句话。他是新东方文旅讲师,也是苏州市文旅局官方认证的“苏州文旅推介官”。

 

他避开了传统导游的填鸭式讲解,从容铺展着知识。那讲解更像一份温润的邀约,引你躬身细看——借一扇花窗、一方匾额,轻启千年江南的心事,细数光阴的故事。他的团不大,但听完的人常常说:“他不是在导览,更像是在陪我们慢慢看懂苏州。”这趟旅程,有人本欲走马观花,却撞入文化的回声里,也照见了自己。



一句家乡话 打开整团人的心

 

“城阳城阳——即墨即墨——”小金老师用一口地道的胶东话迎接刚下车的12位青岛游客,声音一出,几位游客瞬间笑出了声:“这发音比我们青岛人还准啊!”这是一次为企业高管量身定制的团建行程。团队成员舟车劳顿,一路上略显疲惫,却在这一句家乡话中瞬间破冰。

 

“青岛其实是中国最早拥有自行车、最早拥有汽车的城市,胶莱运河也是世界第一条海运河。”小金继续讲解,语气温和却节奏紧凑。青岛人听得津津有味,不停追问:“你怎么对青岛了解得这么细?”“因为青岛和苏州,其实很早就‘串门’了。”他说。随后他娓娓道来:苏州的丝绸、茶叶、米布通过京杭大运河一路北上,进入胶州湾,再由海运远销海外。几个城市表面毫无交集,却在历史中早已通过水脉相连。

 

讲解结束时,有人轻轻鼓了掌,有人站得更近了一些,还有人把水杯收进包里,开始认真听下一段。那天晚上,他们开会到很晚,小金老师没走,一直等在酒店大堂。他提前为每人准备了茉莉花手环,还递上花露水和防晒喷雾,“6月的茉莉最香,闻一闻就不困了。”

 

那位带队的青岛领队在行程结束时说:“讲得真好,但更打动我们的,是你把我们当家人看。”

 

 

慢下来旅行 是为了重新走近自己


那是一次1对1的定制旅程。游客来自台湾,对传统文化格外上心,这次特意来苏州,就是想走一走、听一听,用他的原话说:“我想知道苏州,除了园林,还有没有什么是‘人味’的。”

 

拙政园是第一站,“你知道连战也来过这里吗?”讲到“拙政在勤”那四个字,小金顺势提到了两岸交流展览,“拙政园文化还曾到台湾巡展,很多台湾朋友说,在那场展览上,他们第一次觉得,原来大陆不是抽象的,是有烟火气的。”台湾朋友点头,话匣子被打开了。她一路频频发问,关于苏州的慢节奏、关于园林背后的价值观,甚至问到了生活状态:“其实我也想在这儿住久一点,像你这样,有点文化节奏,又不那么卷。”

 

行程接近尾声时,平江路忽然飘起了细雨。她望着远处:“如果能一直下就好了,我很想在雨中慢慢走。”小金笑了:“你来的时候刚好是梅雨季,苏州的雨,说下就下。”他们放慢脚步,雨水落在伞上,也落在石板上,打出淡淡的白气。

 

回酒店前,这位台湾朋友说:“你知道吗?我在台湾已经很久没和人聊这些了。现在的生活节奏太快,太干。我觉得文化其实不是某种知识,是让我重新思考生活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东西。”这一场定制游,不止是把文化“讲清楚”,而是把一个人重新带回到她自己的节奏里。后来她在信息里留言:“下次希望能来一整个星期,不赶时间。”

 

 

讲师的粉丝组团 只为跟他旅行

 

“我们就是想见见小金。”——这是一个专门为“小金老师”组的定制团。12个人,来自全国各地,有的是他的老学员,有的是在自媒体上追了他两年的粉丝。他们并不关心去哪儿打卡,更在意“跟小金一起走走会是种什么感觉”。这也是新东方文旅推出定制服务后的一个典型标签:旅者不是来“听讲解”,而是来“遇见人”。

 

那天的路线是留园+苏州老街。小金一边讲,一边会特意观察队伍的节奏,不时停下来等一等落后的游客,还会回头问一句:“刚刚那个典故你听懂了吗?我可以换种方式再讲一次。”

 

有游客带着父母同行。老父亲听得专注,女儿悄悄说:“我爸平时不太爱说话,但今天中午居然自己提议聊聊刚才的园林题匾。”还有人全程拍照不多,却在留言中写下:“他不是在讲苏州,是在讲一种可以过得更慢、更讲究的日子。”——整个行程像一场“可以随时开口、也可以安静跟着”的散步。

 

结束时,小金站在巷口和每个人合影。有人调侃:“你像不像在送我们放学?”小金笑说:“那就约定好,下次你们‘返校’,我还在这儿。”这趟旅程结束后,有人在社交平台留言:“我不想再报其他导游的团了。跟他一起走路,就像走进一段慢下来的生活。”

 

新东方文旅从来不只是“景点安排得好不好”,而是讲解员能不能让人安心、入戏,甚至愿意在一次旅行后,把对城市的记忆,连同对自己的期待,一起留下。

 

 

在寒山寺 有人听懂了自己的人生

 

“来寒山寺之前,我没想过,文化还能讲到心里去。”那天队伍走得很慢。有人说,是因为殿前的钟楼太静;也有人说,是因为讲解太慢,舍不得走快。“我们总说‘拈花一笑’,其实是说,真正的顿悟不是靠努力得来的,而是靠放下。”小金老师站在香炉边,边讲边望着大殿,“六祖惠能说过:‘本来无一物,何处惹尘埃。’不是讲空,而是讲心不被搅扰。”

 

忽然,队伍后面传来一句低低的声音:“小金,我觉得我从小就缺爱。我爸对我一直挺冷淡的。所以我总觉得……好像永远得不到想要的东西。”空气像是一下子被抽空了。前排的人没有回头,但谁都听到了这句话。小金没有立刻回应,而是往前走了两步,然后停下来,慢慢转过身。

 

“那你可能会一直觉得不够。”他说这话时,语气不重,却极稳,“因为人永远有让你不满意的部分。如果总盯着缺口,自己会越来越苦。换个角度,多看看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。有时候,爱不是从索要来的,爱是从肯定自己开始。”

 

她没再说话,只是点点头。眼眶发红,却笑了。这一段对话没人插话,整个寒山寺只剩钟声和雨后湿墙的苔痕。有人事后说:“那一刻我真的意识到,小金不是在讲佛,是在帮她找到她自己。”讲解结束,小金没有刻意延长行程,却在出口处等每一个人出来。他说:“文化不是为了仰望的,是为了靠近的。”那一刻,没有人再觉得这是一次“普通讲解”。

 

真正的讲解,是让人听懂风景,也听懂自己。有人说,和小金老师走过苏州,记住的不只是哪座园林、哪句典故,而是他讲文化时的那份温柔与坚定。他把知识讲得动人,也把旅行变得安静。在一条条古巷和雨路之间,他陪无数人把生活看得更清,也更轻。

 

下次再来苏州,或许不是为了看风景,而是为了再听一次他怎么讲。

相关推荐